江岚教授的讲座第四讲:唐诗意气(四)
讲座的文字稿
大家好!我上来了!
今天呢,我们接着讲上一讲没有完成的内容。如果大家还记得的话,我们上一讲的题目叫做《竹林酒献菊花秋》,“菊花秋”这一部分,我打算需要讲陶渊明的,但是我上一次没有时间完成,我们现在就接着讲陶渊明。
大家已经看了一下他的情况了。陶渊明是古代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人,对于他的诗、他的文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有的人看到的是一个与世无争、旷达洒脱的隐士,有的人看到的又是一个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文人。大家在预习陶渊明的时候说,“哎呀!真想做陶渊明!” 那么要做一个什么样子的陶渊明?怀才不遇吗?还是与世无争呢?我觉得历代对于陶渊明的评价以苏东坡的最为中肯,就是我们大家在Slide上面看到的这一段。
苏东坡说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為嫌”。这是什么意思呢?是说,他要当官的时候他就当了,他就去当了,他不以去求官为不好意思。他想当官,他就跑出去当。“欲隐则隐”,想要去隐,他就去隐了,他就到乡下去了,“不以去之为高”,他自己并不觉得他是一个怎么样的与世无争的高人,他就是自己要去,他就去了。“飢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延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 “ 飢则扣门而乞食”,敲人家的门去讨饭,因为肚子饿了。“饱则鸡黍以延客”,自己吃饱了,屋后有粮食,屋前养了两只鸡,就杀了、做了来待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后来的人都认为陶渊明是一个闲人,是因为陶渊明实际上首先是一个真人。这一段话真的可以作为后人对陶渊明推崇备至的大总结。陶渊明一生的进退都在于真心、顺其自然,能进就进,当退则退,绝不勉强自己处于一个不能把控、不能适应的环境当中。
他说“不为五斗米折腰”,实际上我们都把“不为五斗米折腰”这句话归于多高的气节,多么高风亮节、不侍权贵,我觉得不至于——也不是不至于,我觉得这样的评论特别过,就是特别儒家的感觉。实际上他根本不管你,别人怎么议论、怎么看,他自己想要怎么做就怎么做了,就是以真心顺其自然。那么他在顺其自然的同时,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个“同时” 心平气和,非常重要。所以我们后世欣赏他的诗文,钦佩他的为人,关键在于这个“真”。这个“真”,是他的真心,是他的真人。
我们来看下面这首诗,就是陶渊明组诗《饮酒诗》20首中的第五首,这个肯定是大家最熟悉的一首。整首诗的语言很平淡,也很质朴,然而气韵潇洒。一个人也不是一定要的深山老林里去待着,才能够修心养性,“結庐在人境”照样可以怡然自得,因为“心远地自偏”。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每一次读到这一联,总是会想起我小时候在家里那些夏天。我在桂林长大,桂林那个地方,“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那是甲天下的美景。可是到了盛夏,在这个美景里面是很难熬的,尤其是到了晚上差不多该睡觉了,可是天气又闷又热,那些山峰不断散热,空气又潮湿,整个人就像在蒸笼里面一样。每当这种夜晚,我祖父就会拿一把大蒲扇,一边给我扇凉,一边说:“心静自然凉。” 等我自己年龄越来越大,后来了解我祖父的生平越来越多,实际上才能越来越深地体会到他这句话的含义。“心静自然凉”和“心远地自偏”一样,有一点近似于佛家的偈语, “心有则万境纵横,心无则万境枯冥”。
后面一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大家非常非常熟悉的句子。书上有解说是“东篱有菊,偶然采之”,我觉得不是的。因为陶渊明的归隐田园,可不是象先前嵇康、或是阮籍他们那样,要摆一个超凡脱俗的姿态去给别人看。他也不是像后来卢藏用、或者李白他们那样,实际上是为了要去求官位,为了要出名,才跑到什么终南山、什么庐山这种地方去归隐,皇帝不召呢,自己又跑出来。他不是这种情况。陶渊明真的是息交绝游,和自己的社会关系、社会阶层一刀两断,带着妻儿下地耕作,自食其力。“自食其力”这个词非常重要,对于我们理解陶渊明的诗歌来讲。
下地。我们当中很多人都是花痴、菜痴,都有“下地”的这个经验。如果你要想从那片土地上有一点收成,收成多到足够你自食其力,那么春耕秋收、除草施肥,那都是只争朝夕的事儿,地里晃一圈三、四个小时就过去了。陶渊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大白天哪有那么多闲工夫到处去逛,跑去摘什么菊花,这是我的理由之一。理由之二,“东篱有菊”,也不是偶然有之,那是他种下的。大家都说陶渊明爱菊,花中偏爱菊,实际上我觉得也不是啦!他爱菊和爱稻米、爱小麦、爱鸡鸭、韭菜、白菜,没什么区别。房前屋后种一溜,春天采了菊芽可以做汤,可以清炒,秋天采了菊花可以生吃,可以泡茶,又好吃又好看。现在刚开春了,大家回头不妨把自己家菜园子也用菊花围上。
我们接下来看下面一联:“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因为都认为他采菊是偶然,而且采的是菊花,所以大家都觉得这首诗歌的景色是秋天。可是我们回头仔细来读这一联诗歌的时候,你就会觉得傍晚山色清朗,小鸟叽叽喳喳飞回来的归巢了,这种景色更加近于仲春或者初夏。我认为陶渊明采的是菊芽,他在干活呢,采着菊芽,想着回去做晚饭呢!谁知道看见竹篱笆穿了个大洞,搞不合适,还有花栗鼠、野兔子什么的,把他的菊花撬起来一整片,气得要死,一跺脚,一抬头,——“悠然见南山”。
要知道陶渊明是一个隐居的文人,他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就像我们大家在地里折腾的时候,你不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你心里肯定会不断不断想着自己生活中、工作中的千头万绪,好的坏的、悲的喜的,前世今生,然后终于“悠然见南山”的时候,大自然的生机就明明白白在眼前,你的视线突然间就明亮了,你个体的生命也同时敞亮了。真正万境空明的状态,不是眼前的山水、树木、花草、白菜或者韭菜成就的,而是你内心实实在在的安稳投射出来的。这其中的真义无法言传,“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就是错”,所以只好“欲辨已忘言”。
其实恰恰因为“采菊东篱下”不是偶然,才越发体现出陶渊明立体的、活生生的“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他不是生性恬淡才去归隐的,而是在政治漩涡里翻腾过,在坎坷的仕途上往返颠簸过,最终决定和腐朽的官场、和浑浊的社会彻底决裂,是他自己的一种选择。他毫无疑问是一位真正的隐士,却不是世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真正的农夫。他出生官宦世家,有过大济苍生的抱负。可是,当现实的风云变幻把理想、抱负无情地粉碎,他选择了转过身来,非常自觉的去“做”一个农夫,更重要的是,在选择了之后,面对这个选择的结果,包括被排斥在主流群体之外的孤独,包括生活的贫困与艰难,他始终都保持着非常积极乐观的态度。我们在他留下来的其他的诗文里,有时候可以看到忧伤,有时候可以看到彷徨,但是绝不会有愤世嫉俗,怨天尤人,这就是我们说的旷达。没有机会去兼济天下,好吧,那么就退下来独善其身。陶渊明的心是安静的、悠然的,是自足的。他不是什么寄情于山水田园,而是真正把自己融入了山水田园,他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这个群体里面非常难得的、实现了生命的自我完成的一个人。
我上一次请大家预习,也因为陶渊明的好诗实在太多。我们现在接下来呢,不是要讲《归园田居》。《归园田居》因为网上很容易找到赏析,还有他的《归去来兮辞》,所以呢我们都不讲。我们接下来讲讲陶渊明的《九日闲居·并序》。
我们之所以要讲这首诗,是因为重阳节、菊花、陶渊明是三个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且影响一直到今天的意向。可是《九日闲居·并序》这首诗是陶渊明唯一的一首吟咏到菊花的重阳诗,所以我们选了这首出来细读。和很多其他的陶诗一样,《九日闲居》前面的小序,讲述了陶渊明写这首诗的缘由,和《宋书》里面《陶潜传》里面的记载大致上是一样的。他说的是重阳节这一天,陶渊明看见菊花开了,但是没酒,只有菊花,所以就写了这首诗。不过后来他诗写完以后,是有人提着酒来给他喝的,所以他后来写完诗以后,其实是有酒的。
我们先来看看这篇序,他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这一句非常有意思,“余闲居”那没话说了,反正我没事干,我就归隐田园吧,我就闲居。“爱重九之名”,他不是说爱重九这个佳节,他说“爱重九之名”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人们都喜爱这个以“九”命名的节日。那我们说中国人讲阴阳,在从一到九这几个数里面,九是阳数的最大数。那么九九,它就是九循环了九次,所以“举俗爱其名” 。一年一度的重阳佳节,按着时序的推移,又来了,大家都喜欢这个以“九”命名的节日。过去魏文帝就说过:“ 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然后他对问题解释得更加清楚。曹丕说:“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飨宴高会。”所以重阳节大家在一饮宴高会等习俗,由来很久了,在陶渊明之前已经很久了。
接下来四句,陶渊明写他周围的景色:“露凄暄风息,气澈天象明。往燕无遗影,来雁有馀声。”这个对仗非常工整。春去秋来,白露成霜,暑热都已经没有了,都已经退掉了,秋高气爽。南去的燕子已经没有了踪影,但是北方的大雁鸣声不绝,燕子走了,大雁来了。“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这首诗最耐人寻味的地方从这一联开始。陶渊明曾经在《读《山海经》 其五》里面有一句诗叫做:“在世无所须,惟酒与长年。”他说这世界上的东西,他想要的无非只有酒,还有长寿。那么酒可以消愁,菊可以增寿。这两对意象,酒对消愁,菊花对延年益寿,构成了一个对比,也构成了这里诗意很丰满的张力。回到我们前面讲,他说“爱重九之名”,他“爱重九之名”和“举俗爱其名”的意思是一样的,就是要长寿。那么“颓龄”这个词在这里是说晚年、老年。“菊解制颓龄”,“制”,这个字用得非常重啊!“制”是制服,也是压制,那菊花制服压制的不是别的东西,是时间,是颓然老去的岁月。
我们前面讲过,我没觉得陶渊明种菊花和种白菜、韭菜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可是他在这里明明说的是吃菊花,并没有说吃白菜、韭菜,要简单归结到延年益寿的功效,能吃的也不止菊花。他为什么不吃别的?就吃菊花?或者说他为什么不说吃别的?他就说吃菊花?
我有一个师妹在国内,今年清明节假期,她去了苏州的东山,去探访碧螺春茶的产区。她特地告诉我,因为她过去不喝茶,只喝咖啡。她来美国访学那年,到我家里来看我,我们两个人聊天,她喝咖啡,我喝茶。正好广东的朋友寄给我一些很好的凤凰单枞蜜兰香。我一泡出来这个茶,她坐在我对面,闻到茶香,差不多要从椅子上跳起来,因为那个香味让她想起了当年她自己大学校园里面白兰花的味道,那是她一直耿耿于怀的当年初恋的味道。她就是这样丢掉咖啡去喝茶的,然后一喝就喝上瘾了,最后喝到今年清明节去东山探访碧螺春茶区。
她的这种反应,我们叫做移情。而这个情移往哪里?落在哪一点上?肯定是和一个人过往的经历、内心的感受、精神的诉求是有直接关系的,不管是自觉还是不自觉。陶渊明很显然地移情到了吃菊花这件事情上,那是屈原《楚辞》里面的“夕餐秋菊之落英”,那是屈原说的,《楚辞》里面说的。我们前面一再强调陶渊明是真隐士,但不是真农民。到这里,他自己带领我们把他和屈原连在一起。他刻意的要我们在这里多琢磨一下,是不是特别有意思啊?
如今菊花是有了,就在手边拿呀,开的那么繁盛,想吃尽管吃吧,可是没有酒啊?也就是说,长寿有了,“制颓龄”的东西有了,消愁却不能。那么转出来的下一层的意思就是,如果愁不得消,活那么长又能怎么样呢?既然愁不能消,活那么久又有什么用呢?干嘛呢?于是接下来就是下面这两联的感叹啦!
我这个住在茅屋里的人那,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佳节过去,布满灰尘的酒杯,让空酒壶也感到羞耻,菊花的繁盛都白瞎了。“寒华”就是清冷的花朵,指的就是菊花。“尘爵耻虚罍”,“爵”是酒杯,“罍”是用来装酒或者水的大壶,酒杯积起满了灰尘,是器具被闲置了很久。那既然酒杯被闲置了很久,那也就是说愁也堆积了很久,不得消,人也被闲置了很久。这一句,也不是陶渊明旱地拔葱创造出来的,这是从《诗经·小雅》里面的句子化出来。《诗经》里面说:“瓶之罄矣,惟罍之耻。” 说酒瓶空了是大酒壶的羞耻。我们前面讲过,曹操也直接用过《诗经·小雅》里面的文字,那是一种什么心情投射出来的移情,大家拿来和这里对,再呼应一下前面的“时运倾”就不难明白了。
前面那个“时运倾”是很有意思的。陶渊明说他自己是“蓬庐士”。“蓬庐”-“ 士”,到了“蓬庐”,他还是“ 士”,不是蓬庐“者”或者蓬庐“人”。“时运倾”,他不说这个时候是秋天,万物萧条。因为如果他说现在是秋天,万物萧条的话,就应该是“时节倾”或者是“时令倾” 。这个地方其中的差别不能简单理解为韵脚、或者对仗的需要,他说的是“时运倾”。我们回到这里,看他对《诗经·小雅》的挪用就很有意思了。
在这几联的转折里面,这么富有张力的这些句子里面,思绪万千的诗人整理了一下衣襟“独闲谣”。我们讲他前面充满张力,这个张力里面其实全部都是懊恼、烦闷、委屈。那他这个时候整理了一下衣襟,“独闲谣”。“谣”是什么?“谣”是一个和“歌”相对的名词,就是同样的概念,是不用伴奏的歌唱,就是我们今天说的清唱,或者吟诵,所以他就给我们吟出这首诗来了。吟着,吟着,“缅焉起深情”。
“缅”是一个形容词,形容很长远、悠远的样子。陶渊明不是说缅焉“有”深情,他说“缅焉起深情”。什么叫做“起”?“起”是原本没有的,现在有了,原本的状态被改变了,叫做“起”。陶渊明此时感慨的深情是什么呢?他没有明确指出来,只说:“栖迟固多娱,淹留岂无成!”隐居的生活本来应该懂得自我排遣,应该懂得安于清贫,安于自己选择的冷寂,抱怨什么呢?在这种清贫的孤独里面,难道真的是什么也没有得到吗?他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是我们并不难看到他的答案。尽管无酒可饮,毕竟还有菊,既然愁不能得解,那么也不必去索解,毕竟还可以想长寿,不是吗?
陶渊明并非天生的浑身上下都是恬淡。他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对自我生命价值及其实现方式的探究,在理想和现实的落差之间是有起伏的,也是有反复的。可是情绪的低落、苦闷,总会被他自己归回到一清如水的状态,连波纹都没有。所以从他眼睛里面看出去的田园风光是“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宁静、安详,又很平实,人间的景色。所以他和周围的人来往是“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他和身边的人之间这种温和、关心,又没有任何利益冲突的彼此亲近,因为此时他除了“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之外,除了担心寒霜下得太早,担心野鹿、野兔子太多,影响到地里的收成之外,他已经没有什么东西要去纠结的啦!
好啦,我们这里又出现另外一个问题。我们前面不是说过潘岳早就写过《闲居赋》吗?又不是没有流传下来。陶渊明写“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这个句子的出处和我们前面说的拙政园的出处是一样的,是人家潘岳先写出来的。可是为什么后人一提闲适恬淡,怡然自得,就说陶渊明,而不是潘岳?再进一步,为什么千百年之后,我们都知道潘岳是一个大帅哥,可是很少人知道他的文章,那是因为潘岳这个人的人品有问题。我们前面不是也提到那个有名的长得很丑的皇后贾南风吗?这个贾南风毒杀太子的过程当中,用到的文字传说就是潘岳写的。贾南风当权的时候,她娘家的势力自然也不得了。贾南风的父亲坐的车子,一下子哗啦啦过去,潘岳当街就照着那个车轮子扬起来的灰尘跪拜。趋炎附势到了这么不要脸的地步,不要说是士族阶层、贵族阶层看不起他,就是普通老百姓也要看不起他。
所以说创作是一件很微妙的事情,有感而发写出来了,写的好与不好,首先有一个才情和知识积累的问题,更深的一层,还有一个作者的思想境界、品格修养的问题。潘岳《闲居赋》固然写得像模像样,可是再妙笔生花,那个东西是虚的。所以我们要通观很多作品,才能真正了解一个作家。
我年轻的时候台港文学正流行,我看过大量的三毛,可是除了《梦里花落知多少》之外,我并不喜欢她大多数的作品。和她相比,我更喜欢琼瑶。从那个时候一直到现在,一说起这个问题来,不只有一个、两个人笑我俗,说我没文化、没品位。可是我觉得三毛笔下写的是一种她向往的、想达到,尤其是想让读者以为她已经达到了的境界。所以我觉得她字里行间里的情绪、情感是虚飘的。琼瑶虽然写的是小说,编的是不同的故事,而且是人家的故事,可是她呕心沥血去表述的情感取向、她的理想、她的人生价值观从来没有改变过。你可以说她肤浅,她缺乏雄心壮志,可是你绝不能否认她的真情义、真性情。当代还有一个散文家张晓风,她能够把散文写得那么好,不仅仅是文笔,而是因为她对基督教的信仰是踏踏实实的。张晓风的文字是从被《圣经》陶冶着的心灵里面直接生发出来的,对人间万事万物充满关爱的那种情怀是自然而然的。
我也不是说潘岳或者三毛就是假的,他们写下那些文字的时候,内心的感受肯定也是真的,只不过他们这种真或者对生命对生活的感悟都停留在他们创作的层面,是深思熟虑后写下来给人看的,而不是植根于他们自我生命里的。那些没有在人心里扎下根来的东西,总有一天会随着时间、境遇、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再反映回到他们深思熟虑的文字里,就缺乏一种一以贯之的恒久的感动人心的力量。苏轼说后世敬仰陶渊明,“贵其真也”,这个人在个体生命里的自我完成、自我满足、自我价值肯定,从头到脚,从为人到做人,从所想到到所感,到所写,那一种真,都是实在的,所以说陶渊明留下的作品几乎没有一篇是不好的。
在陶渊明之后唐代之前,还有一个山水诗派的谢灵运也很重要,他和陶渊明两个人都被后世奉为山水田园诗派的开山祖师。 李白诗里面说“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穿的就是这位谢灵运发明的登山木屐。在他们之前也不是没有人写过山水田园,魏晋诗人逃避乱世,崇尚玄学,追求心神自由,追求美感体验,他们去登山临水,然后在登山临水的过程中,无意中促成了他们对自然景物的发现和描写。可是一来他们的写作受汉(乐)府体式的限制,二来当时五言诗的自身也还在发展的过程当中,所以他们的诗句基本上看不到通过写景状物传达出来的情感,而是大多都是议论或者是交代玄理,就是说在他们的文字里面我们看不到情景相生,看不到他们对山水本身的审美观照,真正把山水田园作为独立的审美意象,呈现在诗歌里面,就是陶渊明和谢灵运。
所以讲完了陶渊明,我们(当然得)好像理所当然要讲一讲谢灵运。
谢灵运最为后人所称道的是他描摹刻画山水景色的技巧。谢灵运写诗很有意思,经常有一些匠心独运的动词或者是动词化的形容词,用这些词上下两句相对,有时还和句中的修饰词相对,在上下句之间构成一个光线、方位、季候、时间上面的对比,然后通过这个对比呢,将山水风物的明暗,疏密,高下,大小,远近对比整个展现出来,所以他的诗歌看起来整个展现就是很错落有致的,那样的风格。比方我们看他有一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变是改变的变,这一句当中这个动词“生”字和“变”字一动一静相对。还有“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抱字和媚字是一刚一柔的相配,那个媚本来是形容词,妩媚的媚,他在这里来做动词。“近涧涓密石,远山映疏木”,涓字和映字不仅动静相对,还远近相对,这样一来就把景物的远近疏密都从文字上体现出来了。谢灵运最擅长的东西,就是借助字法的这种距离感,去平衡诗意里面的过于密集紧凑。他的炼字的功夫真是登峰造极,所以钟嵘后来在《诗品》里面把他列在上品,陶渊明反而在中品。可是我觉得呢,谢灵运的诗歌一来结构比较呆板,有句无篇。所谓有句无篇,就是你经常能在他的诗歌里面看到一两句写得特别好,可是整篇呢,就很一般。二来,他铺陈太过,辞藻堆砌。就像他这种刚才我们念到的句子,什么“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太工整太刻意,这是第二点我觉得他的不足。第三点不足就是他的山水写来写去在东晋国境那点范围之内,长城落日,大漠黄沙,泰山绝顶,黄河冰封,他没见过,所以他诗句里面呢显得太秀气。我觉得他的第四点不足,其实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谢灵运这个人性格孤傲倔强,一辈子都在身不得其所,心也不得其所的这种状态里面。写来写去,其实他绕不出庄子和老子现成的话,他自己没有什么太多感悟,他就是用人家现成的话。所以他笔下的景物和他自己的情感思想,总是油和水的关系,融不到一起去。所以,谢灵运的部分,等我们到唐诗山水田园诗歌里面,如果是联系到,我们再展开,这里呢,我们就不特别去讲他了。大家晚安!
语音、文字和图片的版权归江岚教授所有。感谢授权分享!
文字由软件自动产生,有些地方可能转换不到位。感谢以下老师合成语音,校对文字,以姓氏拼音字母为序:
曹晓慧、胡文胜、江岚、秋香、姒玉明、王君、叶子。
网上听来终觉浅,为了深入学习,加强记忆,也为了让更多的人受惠,
请和我们一起来校对江老师讲座的文字稿。前往 》》
讲座主页 你和你的课堂 Home
-->
© 2012-2017 by Yuming Si. All Rights Reserved. Contact: info@holisticedu.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