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诗人冰花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14

林楠评冰花诗选入《名作欣赏》“冰花现象”的文化思考

$
0
0

林楠评冰花诗歌登上《名作欣赏》“冰花现象”的文化思考


图片来自网络

《名作欣赏》2015年第6期目录

 

本期头条 

中国需要鲁迅 /王富仁

 

【摘要】“文革”前的“鲁迅热”风靡一时,但那时的鲁迅研究者由于时代所限,并未真正走进鲁迅,走进鲁迅的作品。本文认为,虽然学界在外国文化研究、现代文学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研究和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四个领域,对鲁迅作品、鲁迅精神、鲁迅价值和鲁迅意义存在不满和否定,但这些不满的言论都是过渡性的现象,不会构成统一的潮流,也不会有持续的影响,鲁迅精神和鲁迅作品将会在更长的时期里获得更多的理解和同情。

【作者】王富仁,当代著名学者,汕头大学文学院教授。

 

经典重读

椿楸园读《论语》之《学而》篇(上) /刘毓庆

【摘要】解读《论语》的著述较多,此为刘毓庆教授在总结研究古今各家讲本的基础之上,取其正解,所做出的最新阐释。刘教授解《论语》,遵循三条原则:第一,把握《论语》的核心精神;第二,还原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境;第三,确认孔子言说所针对的事物。在此三条原则之上的阐释有对以往阐释纠偏矫枉、对《论语》内涵正本清源的意义。

【作者】刘毓庆,山西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山西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山西省古典文学学会会长、中国诗经学会副会长,中国屈原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辞赋学会、中国明代文学学会理事。

 

佳作赏析 

新世纪文学十五年·诗歌卷(五)谈朵渔

 

【摘要】朵渔的诗歌特点是多以口语入诗,但其对口语的运用又与众不同,虽常常显得有些漫不经心,但其绵密的韧性却让读者深刻感受到“这是诗”而非其他的艺术效果。此外,作为文化随笔的“高手”,他能够将中西方艺术精神、文化思想和个人的写作结合起来,加重了其思想的重量与文字的锋芒。

【作者】主讲人:张立群,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对话者:刘波,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何言宏,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创作谈:保罗·乌切洛的钟 朵渔

【作者】朵渔,诗人,随笔作家,代表作品有《高原上》《河流的终点》《宿命的熊》等。

 

域外文苑

 

停滞时代的平庸与废坏

——论勃列日涅夫时代的文学状况 /李建军

【摘要】本文通过对史实资料的梳理,考察了勃列日涅夫时代权力阶层腐败、意识形态僵化、社会生活停滞的一般情状,揭示了作家所承受的外部压力与文学内部的混乱状况,分析了社会衰亡和文学平庸的根本原因。

【作者】李建军,著名学者、评论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

 

俄罗斯人灵魂的生动剪影

——重读高尔基的《日记片断·回忆录》 /汪介之

【摘要】《日记片断·回忆录》是20世纪俄罗斯作家高尔基的一部重要而没有得到充分关注的作品。其所含三十篇长短不一的作品,看似独立成篇,实则彼此连缀,互相呼应,构成了对民族生活和文化心态的直接研究和如实写生,是一长幅俄罗斯民族灵魂的生动剪影,具有可据以认识俄罗斯民族灵魂、俄罗斯人精神心理面貌的价值,在艺术上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高度,可以说至今仍没有失去其艺术生命力。

【作者】汪介之,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潜思探微

 

中国古代牡丹赋小史(五)  /李剑锋

【摘要】历代牡丹赋今可见者近三十篇,唐前两篇,唐代两篇,宋代七篇,元代一篇,明代六篇,清代十篇。其类别可分为二:一是富贵牡丹赋,以高调颂赞为主,多直接铺写牡丹秾丽姿色、富贵典雅;一是清丽牡丹赋,属于抒情言志之作,多非有意为文,而是在猝然感发的机遇下铺陈叙事、借花抒情,往往能在姿色之外,睹见韵致风神、气骨品性。历时观之,盛世多颂美之声,得意多灿然之花;衰世多抒情之赋,不遇多矜持之丽。

【作者】李剑锋,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博士论坛·第十四辑:文学批评与文学研究.

话题发起人:赵勇

 

 

公共性的缺失:

抒情传统背后的浪漫主义美学反思 /苏岩

【摘要】无论是陈世骧笔下的“抒情传统”,还是高友工笔下的“抒情美典”,其本质都在于关注主体情感经验的传达和形式美感(音乐性)。以主体情感的自由抒发和表达来定义文学,实际上是西方浪漫主义运动以来的审美观念。而浪漫主义诗学在用审美现代性来弥补甚至抵抗启蒙现代性的过程中,过度地发挥了康德美学中的主体性维度,从而忽视了康德美学的政治哲学维度,忽视了审美自律背后所蕴藏的公共性关怀及其政治潜能。

【作者】苏岩,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2014级博士研究生。

 

喧嚣和沉静的冰火两重天

——论新世纪中国公共领域与文学公共性 /江涛

【摘要】中国当下的公共领域,自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文学的边缘化,文学的轰动效应早已失效,取而代之的是网络公共领域的异军突起。但网络公共领域由于深受着消费主义思潮的引诱与侵蚀,发展并不完善。此外,式微的当下文学以书写日常、关注日常的姿态也参与了对公共领域的渗透。面对沉静的文学公共性,我们应保证文学的多元性,在文学与网络的双重发展中,尽可能地给予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努力重建符合这个时代的新的公共关怀。

【作者】江涛,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2014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当代文学思潮。

 

文学公共性问题研究一个简短的观察 /李建立

【摘要】对文学公共性的讨论无疑会为理解中国当代文学文化史提供一个有效的路径,也会为文学研究认识文学与现实的关系提供新的可能。或许和参与讨论的学者大多为文学理论或文艺学背景有关,现有的文章注重理论方面的论述,缺乏对有价值的具体样本的扎实考察。

【作者】李建立,河南大学传媒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文化理论和当代中国文学,有文章散见于《文艺研究》《文艺争鸣》《读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中国比较文学》和《现代中文学刊》等;曾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2009)。 

 

文坛纵横

作家在线

现实比小说更丰富——阎连科访谈 /阎连科 艾翔

【摘要】本文是对著名作家阎连科的访谈,其中既涉及作家的创作理念、作品创作过程、创作周期及小说文体等文学内部问题,同时作者也对言说空间、读者接受等文学的外部环境谈了自己的理解和看法,无疑会对我们解读其作品有所助益。

【作者】阎连科,当代著名作家,代表作有《日光流年》《受活》《丁庄梦》《风雅颂》《四书》等。2014年5月,阎连科获卡夫卡文学奖,这是中国作家首次获得该奖。艾翔,天津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文学博士。

 

 

网文观察与新媒体

网络时代的文学引渡 /邵燕君

【摘要】媒介革命已经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发生了,如何使印刷时代的文学星光继续在网络时代闪耀,如何将“网络文学”的“文学性”与“伟大的文学传统”连通,将粉丝们的爱与古往今来人们对文学、艺术的爱连通,让文学的精灵在我们的守望中重生——这是时代对我们这些当代文学研究者提出的特殊挑战,也是知识分子无可推脱的责任担当。

【作者】邵燕君,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主要从事文学生产机制研究和文学前沿研究,2009年开始由文学期刊研究转向网络文学研究,2011年起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开设网络文学研究课程。

 

拒斥、融入与抽离

——网络时代:我的“部落化”生活 /李天豪

 

我是女王也是女仆

——网络时代:我的“部落化”生活 /朱航

 

 

区域文学·第十辑

 

简练、优雅与地方性——论张庆国的小说语言 /周明全

【摘要】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问题一直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话题。作者认为:语言不只是形式,也是作品的内容,小说中涉及的生活事件,跟作家采用的语言形式同为一体,不可分割。在这种语言观的认识之下,作者对同乡作家张庆国的语言进行分析,指出张庆国的小说语言具有简练、优雅和地方性三方面特征。

【作者】周明全,青年批评家,云南人民出版社编辑。

 

一种有厚重感和方向感的写作

——读范稳长篇《吾血吾土》 /陈林

【摘要】范稳是一位把写作当信仰的作家,他的作品显示出对史诗品格的追求。其新作《吾血吾土》延续作者一贯的风格追求,揭示了作者试图以新颖的形式和饱含激情的笔墨还原一段真实的历史,并呈现出那些被遗忘在历史缝隙里的民族英雄形象,以重塑我们对历史以及民族共同体的想象、记忆和思考,因此,不失为一种有厚重感和方向感的写作。

【作者】陈林,苏州大学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研究生。

 

在一个文明的背面摆渡

——析雷平阳诗集《基诺山》的文化批判和行为选择 /蔡丽

【摘要】对现代文明进行揭露和反思一直是雷平阳诗歌的主题,其2014年出版的新诗集《基诺山》收集了作者近两年的新诗,诗集分渡口、偏安、基诺山三辑。在惯有的对现代文明的揭露和批判主题之上,于精神、思想的探索上更掘进一步,对自我的反省和剖白也更坦率、真诚。

【作者】蔡丽,博士,云南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主要从事当代小说、诗歌批评和研究。

 

风格的洗礼 /方婷

【摘要】李森诗歌的特点是表现了对物的玄想兴趣,但其在不同阶段又有不同风貌。20世纪80年代表现为哲学化、沉思式的,融合着对西方诗歌阅读经验的整理;到90年代,开始呈现出反讽和解构的一面;至2007年末,则逐渐开显为对事物的直观体悟,以及对汉语诗性源头的追索。作者于2012年底出版的诗集《屋宇》,可看作是这些变化累积的一场风格的洗礼。

【作者】方婷,现为云南大学人文学院在读博士。

 

 

80后

“80:一个人的经典.主持人:周明全

若泽·萨拉马戈《双生》:

小说的反常识常识” /林培源

【摘要】本文是作家林培源对若泽·萨拉马戈的小说《双生》的解读。作者认为,《双生》是一部人类存在境况的隐喻,萨拉马戈呈现的,是不可能中的可能。小说以“反常识”建构“常识”:日常生活逻辑的常识、小说叙事的常识以及人类存在境况的常识。

【作者】林培源,青年作家。两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得主,已出版短篇小说集《第三条河岸》《钻石与灰烬》等六部。

 

 

她视界

本期话题:海外华文女作家对女性命运的别样视野和深层观照

 

自然、情爱、性爱的女性体验与精神感悟

——“冰花现象的文化思考 加拿大/林楠

【摘要】以女性主体为原点,本着对大自然的崇尚,对情爱的执着,加上对性爱的美学追求,冰花近几年的创作活动为广大读者开拓出一片崭新的天地。从某种意义上看,将冰花的诗歌创作以及“冰花现象”作为女性文学研究的一个特殊个案来审视,在当今社会,似乎有更深远的现实意义。

【作者】林楠,加拿大华裔作家,评论家。加拿大华人文学学会副主任委员,世界日报《华章》编委,世界华文作家交流协会副秘书长,香港《橄榄叶》诗报顾问。

 

吕红:生命之本,蝴蝶裂变,文学之质 山东/宋晓英

【摘要】在遥远的异国,中国的一只勤奋的蚕钻出万年的窠臼,化身为轻盈的蝴蝶,嬗变为美丽的凤凰,其生命之树必然长青,这就是吕红。她对移民生涯本“质”与内核的揭示,“心灵史”般穿透并大彻大悟,为海外华人文坛少有。

【作者】宋晓英,济南大学教授,文学博士,英国爱丁堡大学、爱尔兰柯克大学、美国陶森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华人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

 

《妈阁是座城》:自由与救赎的双重唱 /管季

【摘要】严歌苓的新作《妈阁是座城》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赌博者的生存状态,表达了对人性堕落与救赎的思考,并深刻揭示了人类在金钱社会获得自由的可能途径。严歌苓将笔触伸向了更广阔的女性内心世界,寻求一种终极的自由和救赎。

【作者】管季,湛江师范学院基础教育学院中文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

 

语文讲堂

语言、文化、文体:多重视角下的外国小说教学方向摭谈 /俞米微.屈伟忠

【摘要】要确定外国小说教学的方向,首先要确定外国小说的身份,而外国小说有三重身份:从语言的层面考虑,它的身份是“翻译”文学;从文化的层面考虑,它的身份是“外国”文学;从文体的层面考虑,它的身份是“小说”。把握好这三重身份,对外国小说的教学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

【作者】俞米微,浙江省台州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教学法和跨文化交际。屈伟忠,浙江省临海市台州中学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曾获台州市优质课一等奖。

 

教材也不可任性

——对周国平《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的几点思考 /向长伟

【摘要】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大量文质兼美的时文,但有些文章发表在报刊上可以,选入教材就显得有些“不合时宜”。周国平的《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文是一篇议论性散文,作为课文,明显存在着其例证的价值引领失当,例证与单元主题相违背,例证的极端性与观点相冲突,例证不具备典型性、典范性等缺憾。因此,时文入选教材,一定要考虑学生年龄、心理,教学目标等教材环境方面的限制,否则,会显得很“任性”。

【作者】向长伟,江苏省溧阳市周城初级中学语文教师。

 

艺术广角

取法纵横.书无媚态 /介子平

【作者】介子平,学者,作家,现任职于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出版研究所,兼任《编辑之友》副主编。

 

一笔一画费长吟 /韩羽 王东声

【摘要】韩羽是当代著名的艺术家,他的漫画风格独具,朴素天真又灵秀逼人。其文亦如其画,文笔洗练而生动,妙语连珠、趣味横生。本文是韩羽先生谈艺较为完整全面的一篇,可看作其艺术之宣言,亦可看作其艺术成就之总结。

【作者】韩羽,河北画院专业画家,一级美术师。出版有《韩羽画集》《中国漫画书系·韩羽卷》《韩羽杂文自选集》《信马由缰》《读信札记》等。王东声,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画语者》主编。

 

百家茶座

我的阅读经历(中)  /梁衡

【摘要】这是著名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梁衡先生写的自己的读书经历。作者从诗歌阅读、散文阅读、科学知识阅读、学术和经典阅读,以及阅读对于人的意义五个方面,来为我们讲述自己几十年的阅读路对于文学创作、学识视野、情怀修养等方面的意义。这对于我们每一个有志于读书、写作或学术研究的人来说,无疑都有着极强的借鉴作用。

【作者】梁衡,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长期从事新闻工作,曾任《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全国记协特邀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全国中小学语文教材总顾问。先后有《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夏感》《青山不老》等60多篇次的文章入选大、中、小学课本。

 

茅盾与上海

——201475日在上海图书馆的讲演 /杨扬

【摘要】本文是华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杨扬教授在上海图书馆的讲演稿。其主要有三方面内容:一是茅盾怎么到上海来的,二是他到上海后做了什么,三是茅盾与上海的关系,应该引发我们对文学史哪些思考。茅盾作为现代文学中的大家,研究成果颇丰,但此文从地域文学的角度对茅盾的文学创作进行梳理解读,可谓别出机杼。

【作者】杨扬,华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读书论道

诗歌序言 /敬文东

【摘要】这是作家、文学评论家敬文东教授为三部诗集和一部诗论写的序言。从这些序言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作者对于诗歌写作者的肯定、鼓励甚至敬佩,更是作者对于诗歌这一文学体裁的写作以及如何对现实世界进行诗化表达的思考。这些序言里包含着丰富的信息:轻盈与沉重,技术与境界,悲悯与宽容,昼与夜,赞美与感恩,时光与寻找……总之,都是作者思想的结晶。

【作者】敬文东,文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有学术著作《流氓世界的诞生》《诗歌在解构的日子里》《被委以重任的方言》《艺术与垃圾》等,随笔集《写在学术边上》《颓废主义者的春天》《梦境以北》,小说集《网上别墅》,诗集《房间内的生活》等。

 

《唐人编选诗文总集研究》评介 /王伟

【摘要】诗歌的发展在唐代达到鼎盛,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诗美类型,形成了中国古典文艺创作的高峰。唐人编选本朝之诗文总集在20世纪唐代文学研究中渐为学界重视,卢燕新先生踵武前贤,集数年之力结撰《唐人编选诗文总集研究》,无疑对继承和发扬这一瑰宝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作者】王伟,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美国西肯塔基大学访问学者。

 

编读

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名作欣赏征文大赛全国青年教师论文大赛获奖名单

 

编辑手记

再谈文学的多样性

张玲玲

 

在一本杂志上谈论文学的多样性似乎是具有先天优势的,因为杂志,顾名思义,“杂”本就是题中之义。杂志按内容分,可分为综合性期刊与专业性期刊两大类;按学科分,又可分为社科期刊、科技期刊、普及期刊三大类。《名作欣赏》并非文学专业类期刊,我们的理念是守住经典,立足当下,把学界的前沿成果转化为公众的精神资源。在此理念之下,尽可能呈现文学的多种样态,并在思想的交锋中彰显文学的魅力。

 

本期文章的最大特点即是“杂”。无论是形式之栏目设置,还是内在之思想观念、价值立场,都可见出文学影响世道人心的多种方式与价值意义。这种杂,可能会让读者眼花缭乱,但也一定会欣喜扑面,正如本期“博士论坛”栏目中赵勇先生提出的话题:文学公共性与政治公共性,在三位博士精彩的阐释中,让我们再次欣喜于文学的“百变造型”,并以“文学性”的整装待发重新进入政治公共领域乃至思想公共领域。“真理越辩越明”,自西方哈贝马斯、阿伦特、桑内特等学者开启了公共性或公共领域的思考之后,文学终于在网络挤压、消费至上等众生饮泉的乱象中,彰显了自身的独特魅力,那些以“文学已死”的惊人之语制造了集体恐慌的言论可以休矣。

 

理论视角的转换可能会给我们带来新的启示与发现,“她视界”为本期新开栏目,一来是对当下女性文学的创作做出回应,二来也旨在性别视域的观照下让文学得以延伸与拓展。一种批评理论彰显的,本身即是一种价值立场,挖掘其内在的合理性,呈现其在场性,进而成为公共领域的精神资源与思想资源,这本是我们所追求的。

 

需要特别提及的是“百家茶座”中杨扬教授《茅盾与上海——2014年7月5日在上海图书馆的讲演》一文,在此,对其内容不做评判,倒是这种形式,很为我们看重。讲演不仅对所演讲的内容有所要求,而且还要考虑听众的接受程度,因此,讲演稿一般具有很强的思想性、趣味性、通俗性,以及在场性和鲜活性。图书馆是开展这种讲演的主要场所之一,因此,本刊今后会更多地寻求与图书馆的合作,陆续推出名家的讲演稿,让在场的声音得以延续,让思想的火花能够穿越时空,影响更多的人。

 

 

诗意情怀,理性精神,人文视野。

感受经典风韵,开拓人文视野,品味书香人生,尽在《名作欣赏》!

订阅我们:上旬刊22-54 中旬刊22-152 下旬刊22-167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14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