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厚道兄长令美国波士顿显得很厚重
文/万毅忠
一是今年56岁的哈金,美国国家艺术与科学研究院院士,波士顿大学英文写作教授。作为写作者,他的英文创作,获得美国主流社会的高度肯定:美国国家图书奖与PEN/Faulkner
Award (笔会/福克纳奖) Waiting (1999)。他的故事集Under the Red Flag(光天化日) (1997)
获得了 Flannery O'Connor Award for Short
Fiction(短篇小说弗来尼里.欧克纳奖),同时Ocean of Words(好兵) (1996) 获得了
PEN/Hemingway Award(笔会/海明威奖)。小说War
Trash(战废品)(2004)把场景设于韩战,也替他赢得了PEN/Faulkner
Award(笔会/福克纳奖),并跻身于普利兹奖的决选作品之列。文/万毅忠
他的许多短篇小说选入美国最佳短篇小说集中。
但在这些光环背后,是他如换血般的痛苦。2006年,我在多维时曾电话访问过他,他对未曾谋面的我坦诚说“很羡慕靠用母语写作能生存下来的人”,并形容“自己用英语写作,其痛苦犹如换血”。 我的专访当年11月以《文学是个人的事情》为题发表,记得他说“文学是个人的事情,说不定哪块就冒出个天才,这谁也拿不准。”
二是54岁的朱小棣,哈佛大学住房研究所高级研究员。1998年出版英文自传《Thirty Years in a Red House》(红屋三十年),获美国图书馆杂志的全美国1998年度“杰出学术图书奖”。2006年出版英文小说《Tales of Judge Dee》(狄仁杰故事集)。2009年6月在国内出版《闲书闲话》,一度位居国内新书畅销榜前列。
06年9月,我在曼哈顿的华美人文学会二楼见过他,他当时主讲《狄公归来》,感受到其气韵的飘逸洒脱,会后与他短聊,原本想写一篇介绍其创作的报道,后忙于每天完成采访任务,拖至无期。
当下,随着电视连续剧《神探狄仁杰》在中国的红火,朱小棣也成为国内文学界的红人,他给自己的提醒是:千万别把自己当颗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