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诗人冰花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14

朱小棣——沉湎于书的人

$
0
0
沉湎于书的人  
罗斯•特里尔  2009/12/22

朱小棣为赠冰花书签名 2016年12月10日
闲书闲话
闲书闲话
  这是一本由独具慧眼的人出入“闲书”而汲取提炼智慧的书,通过文学来寻找生活的意义。作者朱小棣在他的这本新著《闲书闲话》中还写道:“读书往往也是在读人”。的确,这本书既非关于政治也非关于文化本身,而是熟练地通过后者阐明前者,并以此来观照作为政治基础的人性。
  朱小棣以小说《狄仁杰故事集》和自传《红屋三十年》而驰名,他从小就学会看闲书,他说随着年龄增长和接受正规教育这一良好习惯很容易被打断。书中生动记叙了他20世纪80年代来到美国以后在哈佛大学图书馆的新旧图书中淘金般阅读的故事。
  朱小棣有一个温暖庞杂、有如小社会的大家庭。青年时期的他已经学会在公共价值空泛时形成私人价值。他的良知和敏锐自幼养成。他的这种背景在《闲书闲话》中俯拾即是、结出硕果。
  有时他会通过细察个体来挖掘更为广泛的真理。透过章文晋大使夫人的一本回忆录,他体会到这对夫妇从上世纪40年代的延安到80年代的华盛顿的人生旅途中的双重性。当年在延安他们已经是老革命,尽管都还很年轻。当年身穿军服戎装的章文晋,在华盛顿却被视为儒家风范的外交家。原来革命的变化不过如此。章文晋大使外交生涯的得失让朱小棣观照出政治风云的微妙变幻。身穿浅驼色猎装出席白宫玫瑰园酒会与多数人深色“铜扣子”西服不配曾使章大使窘然。章文晋是一个极具聪明魅力的人,我跟他很熟。朱小棣在书中也提到他在上世纪70年代初的中美谈判中聪明地解决了美军从台湾撤军这一难题。由于他找到了“前景”这个词,表述成“在和平方式解决的前景下,美国将撤军”,这才打破了谈判的僵局。台湾海峡至今几十年风平浪静,可见有时文字也真管用。
  《闲书闲话》让我想起上世纪90年代我在北京的“侃大山”。朋友们聚集在饭店或家中抽烟喝酒侃大山,把各种话题聊个够。我的一位朋友当时对我说,“我们都侃入了迷,忘了睡觉、忘了上班、甚至忘了自个儿是谁”。这些青年人当时感觉到中国的价值真空。我的朋友说,“这可是集学习、休闲、娱乐、抱怨于一身,还免去看那些无聊的电视节目。当我们坐而论道时,没准就能找到社会变革的理想之路”。朱小棣的方法和答案与此有些不同。他从中国近代史的画面中看见空白点,在阅读闲书时喃喃自语,像是一个从破烂中淘宝的人。他与当今美国文学流行做法刚好相反,以小见大、推己及人,而不是把历史的大事件全都浓缩化解为个人的小叙述。他无力改变世界,却可以用个人的完整一致来整合混乱,用备受训练的头脑在书中找寻意义和慰藉。胜利不是外部的,仅属于一个有完整主权的头脑。但这是一个非同小可的胜利。
  朱小棣发现有时头脑中沉睡的思想会因读书而被激活。这是对翻阅书籍的真知灼见。他发现“读闲书”与“闲读书”迥然有别,决不仅仅是一个小小的“文字调包游戏”。什么是闲书?他放着热门畅销书不读,偏爱去惠顾冷门,流露出文化贵族的气质,并声称大部分人都是直奔热门畅销书而去。可是闲书也会因人而异,《圣经》可以是一个人每日必读的,也可以是另一个人的闲书。
  朱小棣的博览使他看到有些中国作家用英文写成的著作在被翻译成中文以后远不及英文原文精彩。他有自己的己见,甚至告诉别人应当如何读书并告诫人们千万不要被误读所害。他甚至说对他来说“不存在好书坏书,只要能挑起个话头就行”。这位酷爱读书的人执着地致力于寻求理解社会的各种矛盾、历史的羊肠小径和人性的错综复杂。美德究竟何在?他从荒诞中看出无奈。从《闲书闲话》里折射出的是他对文学和中国最好的价值的挚爱。对于我们大多数人的福音是:他认为人过中年才更适合于读闲书!
  朱小棣的文学方法当然也是在政治上谨慎小心、避免和回避了许多政治问题的。但他对事实的发掘是超越政治的。例如他看到信赖如何被利用以及理想主义如何走过了头。在他所读的一本“闲书”中他发现了乔冠华在上世纪40年代为香港和重庆报刊写作的国际问题评论。当年曾使乔冠华走红于一代知识精英的文字如今再也无法打动朱小棣的心。所谓历史潮流已不再如此不可抗拒。今天看来,政治也许并非如此充满诗意。而过分的热情却又付出了怎样的代价呢?他问道。
  《闲书闲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出版

来源:人民政协网 www.rmzxb.com.cn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14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