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有味
来源:临海新闻网
时间:2015年02月05日 19:21:27
文中提到的朱小棣
我坚信:如同音乐有五音,文字亦有她的“五味”。曾有一文友对我说,现今的出版物虽多,但文字多无味,更喜欢退而读些古典的东西,有趣。前些时,微信圈又有朋友晒照片,内容是街上一书摊亮出横幅:“各类书籍,品种齐全,每斤15元。”爱书人对此确有些暗然伤神。我想,这“品种齐全”的“各类书籍”里一定也有“古典的东西”吧。看来文字的味道好也是架不住物质大潮的冲击。诚然,当下文章不乏言之无物,话语作态,味同嚼焟之作,对文字的伤害也是极大的。陈建华先生在《体制内的活法》里提到学院派的玩法,非得把一只小鸡说成“一只鸡在它的幼龄化阶段”。他认为不少人在玩着“茴香豆”的“茴”字有几种写法的无聊事儿。如此一来,谁还愿意受罪品尝无味或怪味的文字呢?除去这些,在时下不少的文字里,还会嗅到铜臭味和腐儒味。
中华文化能数千年传承,实有赖汉字的魅力,方块字是地球上独一无二的文字。而使这样的文字在排列组合下,展示出生动、和谐、有趣的面目,又有赖历代的大师和巨匠们,更有那些热爱文字的人们。周氏兄弟文字的味道绵长、隽永,其中鲁迅特有的辛辣,总让人过瘾、快感。白马湖文学群落里的大师们,文字恬淡,清芬,如烟,如茶。还有一尝味道便让人欲罢不能的张爱玲。而王国维的论词,俞平伯的评红楼,张爱玲的小说,曹聚仁、张中行的谈人物,金性尧、黄仁宇的说史,吕叔湘的漫谈,黄裳的书话,朱小棣的闲读,李泽厚的讲美学,都脍炙人口,让人津津乐道。
文字的味道与美食的味道还是很不同的,美食的味道在人们的味蕾上停留的时间有限,而文字的味道则直入胸臆,往往令人难以忘怀。美食的味道尝一次是一次,还想尝需要大厨重新做过,而文字则可以随时取阅,吟诵品咂。但味道好的东西有一点是相同的,都需要寻寻觅觅。电视台有“美食侦探”亦有读书节目,这都是帮助人们在搜寻美味。据我并不全面和准确的观察,似乎更多的人们对美食的追求比对美文的追求更强烈些。是美食的发展更能满足社会的“新常态”,还是文字已因为粗制滥造而失去了人们的青睐?这值得思虑。
2014年12月26日,始于1985年的读书类报纸《文汇读书周报》出完最后一期,将回归“母体”《文汇报》了,这于喜爱读书的人们,也算是生活中的一个“事件”吧。在这最后一期的周报上,登了一篇《寺山修司的幻想图书馆》,上面提到两类爱书人:一类是路易十四那种“对读书完全没有兴趣,对书却十分热衷”的人;另一种是伊拉斯谟那种“把钱先拿去买书,剩下的才用来买衣服和食物”的人。也许现在,我们需要更多的爱书人,是那种能够懂得文字味道的爱书人。
中华文化能数千年传承,实有赖汉字的魅力,方块字是地球上独一无二的文字。而使这样的文字在排列组合下,展示出生动、和谐、有趣的面目,又有赖历代的大师和巨匠们,更有那些热爱文字的人们。周氏兄弟文字的味道绵长、隽永,其中鲁迅特有的辛辣,总让人过瘾、快感。白马湖文学群落里的大师们,文字恬淡,清芬,如烟,如茶。还有一尝味道便让人欲罢不能的张爱玲。而王国维的论词,俞平伯的评红楼,张爱玲的小说,曹聚仁、张中行的谈人物,金性尧、黄仁宇的说史,吕叔湘的漫谈,黄裳的书话,朱小棣的闲读,李泽厚的讲美学,都脍炙人口,让人津津乐道。
文字的味道与美食的味道还是很不同的,美食的味道在人们的味蕾上停留的时间有限,而文字的味道则直入胸臆,往往令人难以忘怀。美食的味道尝一次是一次,还想尝需要大厨重新做过,而文字则可以随时取阅,吟诵品咂。但味道好的东西有一点是相同的,都需要寻寻觅觅。电视台有“美食侦探”亦有读书节目,这都是帮助人们在搜寻美味。据我并不全面和准确的观察,似乎更多的人们对美食的追求比对美文的追求更强烈些。是美食的发展更能满足社会的“新常态”,还是文字已因为粗制滥造而失去了人们的青睐?这值得思虑。
2014年12月26日,始于1985年的读书类报纸《文汇读书周报》出完最后一期,将回归“母体”《文汇报》了,这于喜爱读书的人们,也算是生活中的一个“事件”吧。在这最后一期的周报上,登了一篇《寺山修司的幻想图书馆》,上面提到两类爱书人:一类是路易十四那种“对读书完全没有兴趣,对书却十分热衷”的人;另一种是伊拉斯谟那种“把钱先拿去买书,剩下的才用来买衣服和食物”的人。也许现在,我们需要更多的爱书人,是那种能够懂得文字味道的爱书人。
分享到: 浙江微博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民微博
QQ空间 复制网址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