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纺织出版社 2015 年1月
内 容 提 要 《永不消逝的第一眼》一书为著名美籍华裔女作家宋晓亮的散文集,本书以作者在美国定居28年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为背景,同时将视角切换和转移到中国大陆故乡,通过饱蘸着生活源头的语言以及生动鲜活的文字魅力,让读者更清晰、更详尽地对比中美风土人情,了解美国普通人的生活及内心世界。本书用生动的语言,灵动的画面,鲜活的人物,让你进入故事现场,进入人物的内心,体悟中美文化,并让人豁然了悟:真情可以跨越国界,真情为世间最珍贵的东西。
注:中国纺织出版社向以出版科技书籍为主业务。《永不消逝的第一眼》是该社所推出的首部文学作品。(此书已出版上市) |
|
序: 宋晓亮《永不消逝的第一眼》:用自己的份量压出自己的脚印 著名诗人 冰花 |
1999年6月2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了作家专访——《用自己的份量压出自己的脚印——访华裔女作家宋晓亮》。 这个“脚印”压出了自信,压出了自强,压出了骨气,压出了坦荡。 在那特殊的年代,曾是“黑帮家属”, 冒用姐姐的名字住院分娩,孩子出生后没处报户口的她,自强不息,用自己的拼搏努力改变了自己的社会地位! 她,再不是昔日那个只能躲在屋里的“黑人”;再不是世俗眼里的“瘟疫的传播者”;再不是唾面自干的“社会弃儿”;再不怕警察深夜查户口、再不怕街道上的“小脚侦缉队”横眉冷对了。 她是泰山的女儿,是出生在孔孟之乡,又是一位受齐鲁文化和京都文化共同养育出的颇具老舍风格的著名女作家。尽管她曾饱受磨难,但却从没怨恨命运对自己的不公,而是感恩生命, 感恩改革开放。
当她洒泪别离生养自己的故土,移民美国后,便拿起了笔,把对家乡满心的爱与眷恋留墨在张张白纸上,用真挚的情感,纯朴的语言,续说《四世同堂》“后人”的故事。字里行间,透着浓浓的京味儿。 无言的呐喊 1990年,台湾《中央日报》副刊率先连载了《无言的呐喊》。“呐喊”“发声”后,反响甚大。继而,《中央日报》不但在海外版连载数月,并有女播音员宋晓英在小说连播节目里再为此篇“呐喊”不息。尤为惊人,《美国之音》的周幼康先生采访宋晓亮的录音,竟被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会的她婆家的大哥,在随身携带的半导体收音机里听到了。大哥在越洋电话里喊:“弟妹,哥听见你的声音了!哥惊喜,哥骄傲……” 涌进新大陆 最为高兴的当属宋晓亮,是《中央日报》副刊开拓了她写作的原荒,发表了她的处女作,给了她写下去的勇气和力量!而后,她又出版了长篇小说《涌进新大陆》、《切割痛苦》、《梦想与与噩梦的撕扯》和散文集《心的驱动》。 身居美国的宋晓亮深爱自己的民族文化,多少年来,她勤奋笔耕,已发表短篇小说40多篇,散文、杂文数百篇。常读她作品的人都知道,她写小说生动幽默,人物鲜活;写散文随笔情感真挚,语言淳朴,教人学好,激人向上,且充满哲理;写时评杂文,敏锐大胆,泼辣犀利,极富正义感。 切割痛苦 华侨大学华文学院副院長陈旋波先生在评论宋晓亮的长篇小说《切割痛苦》中,留下了这样的的话:“宋晓亮有较高的反映社会面貌的能力。……随书中的对比运用使整部小说的人物塑造起伏有致,脏否分明,人物性格的丰富性也跃然紙上。尤其是敘事﹑描写﹑抒情的相互交织,够成了这部小说独特的文体风格。 梦想与与噩梦的撕扯 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赵遐秋教授在题为《我读宋晓亮的小说》中留有:“宋晓亮的作品有较为厚重的历史感,还表現在她的新移民小说中。她写新移民,在展现新移民涌進新美国大陆的众生相中,特別传扬了一种炎黃子孙的奋斗精神。” 北美著名文学评论家陈瑞琳女士在《来自昆崳山的小说家:宋晓亮》中点出:“……读晓亮的小说,被感染的首先是情,其奔腾如泻的激情,又是饱蘸着生活的源头。她喜欢讲色彩斑斓的故事,由故事塑造出人物,再由人物的性格带动情节的发展,故事讲完之时,人物也即完成。…….晓亮著文,其文字生动得不能忍俊,又朴实得令人流泪,那鲜活的说唱韵律,口语化的艺术效果很容易就捕获了读者的心……” 他们所言,我特别认同。 我一直非常喜爱宋晓亮的文字,不久前,我有幸得到了宋晓亮的新书《心的驱动》,翻开第一篇,我立刻就被她的文字深深感动和吸引住了。她的心驱了她的文字, 她的文字又驱动了我心。我一沾上此书便放不下了, 恨不得一口气 读完全书才过瘾。 心的驱动 我沿着她的文字路径,走进了她的人生;走进了她的生命。而她的人生与生命就是她那代人的共同遭遇与群体的故事。她笔下的亲情、友情和情趣, 正是体现了《四世同堂》“后人” 的变迁与境遇,那一个个生动的画面即组成了中国百姓的历史长卷。 为什么宋晓亮的文字能让我深深感动?她的书为何能让我一扎进去就出不来? 只因她的文字有以下几个鲜明的亮点: 一. 朴实无华自然真诚 说她的文字朴实无华和自然真诚,感到她的文字像似从她血管里流出来的一样,有血浓于水的味道。这点在她的亲情篇中体现的最为深切。她的亲情篇在告知一个活生生的好女儿,好儿媳, 好妻子和好姐妹应该是啥样的人品与情怀。 请看她写的《失去母亲的季节》: “母亲,盛夏为我摇草扇;严冬为我焐被窝儿;亮子都要离家进京了,您还用白面为我做儿时最喜欢的大燕儿背小燕儿.....。亮子未给母亲送终,那份压沉心魂的无奈,万言难书。” “吃苦遭罪是妈那一代人的共同命运,用文字追记,就得几十万几百万了。在妈的一辈子里,她经历了三次大磨难:父亲被日寇抓走,妈用那一虎口长小脚,撑起了全家的生机;大姐前夫猝然离世,法庭上,妈抢过大姐夫曾用过的那瓶她给的药,一口吞下,并直言法官:我若死了,就算给女婿偿命了,要是不死,请你还我个清白;四姐因遭人威逼而投水自杀,妈决心要与奸贼对薄公堂,然因双方势力悬殊,而不了了之。这最后一桩,我亲眼目睹了。那种剜肉刮骨的痛,在我童真的心灵上留下了渗血的疤痕。 磨难的利爪并没抓走母亲的原本。她遮着千疮的背,掩着百孔的胸,奉献给家人,给亲朋,给世间,仍是皱里蕴着坦荡,纹里含着慈祥的笑脸。 艳丽的红叶间,映出了母亲的笑脸。就是这不走样儿的微笑,给我智慧、给我勇敢、给我越过沟坎,撑起生命支点的力量与信念。” 情真意切的文字让我们看到了一位传统的良母和女儿间自然和浓浓的亲情。读后让我为之震撼, 让我深陷其中, 于是我不由自主地与作者一起泪涟。我甚至于有一股冲动,想走进书中, 给宋晓亮一个紧紧的拥抱,然后和她一起在慈母面前衔泪鞠躬! 并把母亲的训诫深植心底。 二. 灵感如泉诗意抒写 宋晓亮老说她不懂诗,不敢写诗,可她的许多文章都是诗性抒写,既有诗的意象和灵感, 又有诗的张力和感染力。总是富有浓浓的诗意, 就拿上边一段对她妈妈的描写, 让我把这段文字变成诗的形式,再加个标题:
谁能说这不是诗? 我看不仅是诗, 而且还是充满真情,感人肺腑的好诗! 在宋晓亮的文章里这样诗意抒写比比皆是,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三. 以人品写作品文字充满人性光辉 宋晓亮的文字,字里行间都闪烁着人性和人品的光辉。其代表作如《中文老师不好当》: “我失眠了,把床单快辗成绳了,两眼还是闭不上。我发愁,不知将如何教好这帮一人一个岁数的“五湖四海”们。我不能打退堂鼓。我若不干了,K市的中文学校就散摊儿了。我受不了,受不了那几个大龄学生和那些家长们用那种目光,那种想学而又急待学好中文的目光瞅着我。 我煞费苦心地想办法,想办法激发出他们爱学中文的兴趣来。一急之下,我把“匡衡凿墙壁”和“孙康在雪地里看书”的故事给想起来了。我喜出望外地滔滔不绝了。不料,我话音刚落,大班的学生___10岁的凌波当即举手发问:“孙康在雪地里看书,他不怕冻死呀…… 在美国长大的他们,怎会理解穷苦人家的子女那种急需改变自己命运的渴求呢!在美国长大的孩子,就连他们闹矛盾时,其制裁手段全是往对方房前屋後的树上及花园的灌木丛上拽卫生纸。成卷成卷地拽,成条成条地挂,一拽就是好多卷,一挂就是一大片。想用孙康在雪地里看书的事例来感动和感悟他们,能行? 慢慢来! ……记得小小班刚开课时,稚嫩的非非因唱歌时不哼调儿,光念歌词,贺师兄听罢,刚噗了一声,还没敢把憋不住的笑儿笑出来,小家伙就哇地哭了。这一哭,一直哭到下课时。其间,无论我怎麽哄,怎麽劝,都等於零。 我是老师,孩子送到我的面前,收不住他们的心不是别人的责任哪!黔驴技穷时,我想到了“物质刺激”。我找出教导主任给我的几张带有小动物图形的花纸片,谁的作业做得好,听写全对了,我就揭下一个小动物贴在谁的本本上。这法不子不错,挺有竞争效果的。一计管用,二计又生。我跑到中国杂货店去买回好多包山楂片,借助它的帮忙,又玩儿起了“训兽”的把戏。不论大班小班还是小小班,每到课间休息,我就用山楂片喂他们,边发边吃边教他们认山楂片上的字。趁他们都那低头咕念时,我便把《本草纲目》中对山楂的注解背给他们听,写给他们看...... 阳阳有兴趣了;非非的鼻涕眼泪也不多见了......” 这篇文章,曾被海内外近百家网站转载。我想文中这位老师是人们心中的好老师。她的失眠,她的劳神费心,她的“物質刺激”都是为人师表的人性光芒的聚焦。她对学生的尊敬和细心周到的教学方法,都彰显了一名优秀教师的人格魅力。从宋晓亮的文字中走出一个非常善良的, 有责任心的, 爱学生和敬业的德高女性。 网络媒体疯转这篇文,是爱这样的老师, 爱这样的言之有物的文章。当然, 与其说人们是喜欢这样的文字不如说是人们喜爱写出这样文章人品和文中的这位好老师。而宋晓亮既是文章的作者也是文中的主人公。她,就是这样以她的人品来写作品的, 读者被她文字征服,更赞赏她的优秀品格。 四. 文字鲜活富有生命力 读宋晓亮的文字总是让我有这样的感叹:她的文字是醒着的,是鲜活的,是水灵灵的跳动的生命。文章里用词造句简练流畅,又能字字珠连,句句如浪花翻滚,活力之水飞扬四溅。我想这是来自她的天份,一般人是学不来的。当然,这也是来自她对生命的热爱和对造物主的感恩。 让我们来读读她的《感悟园丁》: “……房前屋后信箱边,车道两旁草地间,大小花圃十来个,高矮植物两百多。浇水、施肥、剪枝、喷药,整造型、修“边幅”,由暮春到深秋,不是狂风暴雨,不是电闪雷鸣,几乎每一个清晨我都在铺满鹅卵石的花圃里紧忙活。 感觉好极了!霞映蓝天时我早早起床,刷刷牙,洗把脸,先绕社区走一圈儿,尔后即上岗就位当园丁。 尽管我大权独揽,但从不冷落任何一棵,对它们的呵护,力争一碗水端平。朝朝相处,晨晨面对,仿佛,仿佛它们都有眼有嘴有手有心有感情。一瞅见我,就揪着不放,争相汇报,抢着发言,饿了渴了干了涝了,谁让虫咬了,谁让兔扒了,谁让鸟剟了;开了鲜花请我看,长了嫩叶叫我瞧,冒出了歪杈催我剪,窜出了斜枝逼我砍;若见生病我着急,倘有枯萎我不安,风停我扶弱,雨后我托嫩,尽心照料,从无一丝厌烦感。 清晨,它们戴着露水跟我点头;晌午,它们顶着骄阳冲我微笑;黄昏,它们披着晚霞向我致意。月光下,它们常诱我一起观天象、数星斗。玉宇无尘,银河泻影,多少个凉爽的夜,全家人在自己的花园里与我们搭伴儿过日子的花草树木一起听蛙叫,一起听虫鸣。” 宋晓亮,活不为名不为利, 而是要活得有尊严。写文章也是一样, 不图虚名,从不张扬,而是用心抒写对生活的感悟。在她面前,花也有痛,树也有心事。她把花草当成自己的孩子,细心照料,从不怠慢,从不让花草受半点委屈。而这些花草也爱她给了她生活的恬静与安逸。 正如此文的结尾: “园丁可创造美,维护美,在花园里卖苦力,既陶冶情操,也净化心灵。站在自家的不远处,前后左右地走着看:娇艳的花,千姿百态,叶绿枝漫,色彩斑斓。放眼大小灌木:株行有距,高低依序,层次分明,错落有致。观赏中,我也陶渊明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说过,热爱大自然的人是心地最善良的人。宋晓亮就是这样的人。她热爱大自然,对花草和小动物的爱与呵护,恰是她对生命的感恩。这是一个人的修养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才能拥有这种爱的升华。 五. 京味冷幽默写出了通俗文学的精华 2002年1月10日《华盛顿新闻》“华府人物”栏里,刊出了著名作家吴崇兰的文章《提笔就是作家》。文中写有:“……宋晓亮说一口脆亮的京片子,熟悉北方的土话俗语,行文走笔,都是满篇京味儿,京腔十足,且风趣幽默,习惯自嘲,大有老舍风格。” 著名评论家林楠先生,曾潜心为她撰写了《宋晓亮有个历史鏡头》。林楠先生还认为宋晓亮的文字有着鲜明的“民俗语言”特点,也可以说,在海外,她是率先将充满幽默感和民间智慧的京味儿语言直接引入文学作品的第一人。 我深深赞同吴崇兰女士和林楠先生的观点。 人们往往离开家才更爱家,而用家乡话写作也有家乡的腔调。宋晓亮文字,少去风花雪月的无病呻吟,而是属于底气十足的老少皆易的通俗文化,而通俗文化是大众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精华的组成部分,这种文化在国内的代表是老舍,在海外,她的传人就是宋晓亮。 宋晓亮的作品,有太多篇幅是在讲北京的人和事。她对京都文化能驾轻就熟,源于她的生活经历。她对京城市井生活的抒写,让人们看到了京味儿语言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表现出她对北京风土人情的深挚热爱和对继承与弘扬京都文化的高度责任感。 宋晓亮的时评和杂文, 更是无私无畏,饱含了她对祖国母亲深深的爱,这些文章也更有老舍的风范与风骨。 先看杂文《红包为什么这样红》:“……是谁点燃了‘这包红’?是谁燎原了这“红彤彤”?是某些盘踞在用“捐款”所叠起的交椅上的赃官、贪官和昏官,用手中的权力不时地在挑逗着一帮好攀比,爱较劲,擅长用钱购买虚荣心的无智、无知、无聊者的主神经。” 再读《漂母的呼唤》:“……先要挞伐贪官污吏们!就是某些权势齐备的他和她,罔顾国法,徇私舞弊,堆积财富,醉心挥霍,赃气恶习,逆风传千里! 再议“上层建筑”里的大腕儿们:当导演的,着手一部片子,率先喊出的是要拿下票房几个亿。“票房火”不是坏事。钱是硬头货,谁跟钱财都没仇。不幸的是:有志者的雄心勃勃一经大肆传扬,无形中,一种诱导普罗大众追求名利的思潮也就汹涌澎湃地荡涤了“浑金璞玉”。与此同时,纯洁的心灵和质朴的价值观也只能尴尬地隐退了。 一个演小品的,喊几句夸大其词,一经相关部门的精心策划,特意炒作,就一炮打响,就红编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了。而后,在新生粉丝和资深粉丝的通力追捧下,一颗跟着一颗的耀眼巨星就冉冉升起了。由此,大把的钞票即“从天而降”,买豪宅,开名车,购飞机,雇保镖,弃前妻,拥美女……馋死民众好不费力。 一个唱歌的,留个怪头,出个怪声,再满台的瞎蹦哒几圈儿,其唱碟就炙手可热了;一个演影视剧的,为了名利,竟恬不知耻地谎称,自己是哪个名导、名流的情妇,并跟他有了“那回事”,还怀上谁谁的骨肉了。 那些和这些,再由某些娱记和狗崽的故意“爆料”,已失去廉耻感与丧失道德观的当事人,就广被人知,就倍受痴迷钱财者的特别青睐与极力效仿。“从奴隶到将军”谁人不想?” 这些犀利又尖锐的文字与老舍的 “ 一个诚实的车夫或工人一定强于一个贪官污吏。”的名言有异曲同工之妙,也体现出宋晓亮的社会良心与人文品格。 写到这里,我情不自禁地又捧起她的《心的驱动》。此书的封面上印有她的誓言:“像我这样的人,就是用枪顶着自己的太阳穴,也绝不会向任何权力权利和势力租借自己的大脑……” 这就是宋晓亮!
2012年5月2日 于美国 |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